美轮美奂的苏州古戏台

2016-06-03 17:07 阅读:372

 山塘街古戏台

山塘街古戏台

 山塘雕花楼仿古戏台

山塘雕花楼仿古戏台

不久前,本报《苏州古戏台》上篇一文,介绍了苏州古建的一支奇葩——古戏台建筑,详细呈现了全晋会馆、八旗奉直会馆、潮州会馆、北桥城隍庙的四座古戏台风貌。今天介绍另外六座古(仿古)戏台。

嘉应会馆古戏台

嘉应会馆原来在胥门外枣市街22号,始建于清嘉庆十四年(1809年),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。嘉应会馆由广东程乡、兴宁、平远、长乐、镇平五地的旅苏商贾集资建造。因这五地皆属嘉应州(今梅州市)管辖,故称为“嘉应会馆”。其全盛时期规模恢宏,有大小屋宇三十余间。会馆从南至北,依次为门厅、戏台、大殿和后楼。会馆内的戏台,常常有戏班前来演出昆曲和京剧。剧目脍炙人口,有《牡丹亭》、《麻姑献寿》等。上世纪九十年代,由于地处低洼地区,加上年久失修,老态龙钟的嘉应会馆已经破旧不堪,戏台濒临坍塌。对此,沧浪区政府为民办实事,对低洼地区分片实施改造,将会馆按原样东移十余米,在开发的“写意空间”住宅小区内,奇迹般地再现。

现在,易地重建的嘉应会馆,在枣市街9号,由星云美术馆保护并使用。会馆头门的上层,即为戏台的后台,向北通过两侧厢房延伸为戏台的前台,构成一个“回”字形格局。戏台的前台,飞檐翘角,饰龙吻脊。戏台三面围栏杆。栏杆下斗拱错落有致挑出,蔚为壮观。后台辟为图书阅览室。书橱内,摆放美术和佛教类书籍。一些泥塑佛像,系当代著名工艺师朱文茜所塑。戏台两侧连通的厢房,为观戏之处。现在,会馆利用戏台、两侧厢房和大殿,辟为星云美术馆。

山塘街古戏台

在山塘街通贵桥西侧,有一座“易地移建”的古戏台。戏台原来在“东汇路”68号“外安齐王庙”(安庙)内。庙建于清康熙三年(1664年),祭祀守城将领安万年。元末,张士诚攻入苏州齐门,安万年拒降战死。后人封他为齐王,立庙纪念。2003年东汇路拓宽后,庙内的古戏台原汁原味移建到山塘街,成为一个凝聚人气的开放景点。每逢双休日和节假日,戏台上就演出各类文艺节目,引来游客争相观看。

被列入“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”的古戏台,占地310平方米,建筑面积362平方米。

坐北朝南的戏台,黛瓦结顶飞檐翘角。戏台前铺砌的花岗岩石板空地,辟为游客看戏之处。两侧相映成趣的厢楼,辟为书店、老照片收藏馆等文化场所。戏台呈正方形,上下二层。底层砌筑半墙,墙上设置木构玻璃窗。四角四根方形石柱,支撑起上面的戏台。戏台形制为悬山式,塑“龙吻脊”。翘起的“戗檐”上,排列蹲兽。两侧飞檐下,各悬挂一串红灯笼,题“山塘”两字。东西两侧木柱间,从上至下,分别镶嵌斗拱、垫栱板和挂落。垂莲柱错落其间。

三面围以短栏的戏台,与众不同,天棚中央不设圆形藻井,而是以向内凹进的长方形船篷轩代替。屏门将戏台分为前台和后台。其形制,中间为雕花圆光罩,两侧为门宕,分别题“入相”和“出将”。前台正面悬挂一块黑底金字匾,题额“盛世华章”。两侧柱上悬挂一副对联。可惜,字迹已经模糊不清。遥想当年,不由思绪万千。曾经的弦索叮咚,如今依然清脆;曾经的水袖莲步,现在依旧婀娜多姿。作为“7号外景点”的古戏台,每天游客络绎不绝前来,在戏台前合影留念。

山塘“雕花楼”仿古戏台

苏州山塘街上,有一座建于清末的“控保建筑”,为中医外科名医许丹鹤之宅,俗称“许宅”。2002年,年久失修的许宅原汁原味修复。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题名“山塘雕花楼”。雕花楼内的第五进,与走马楼南北相对,恢复了一座精美绝伦的仿古戏台。

临池而建的戏台与众不同,是一座伸出水面、“半陆半水”的水上舞台。戏台6米见方,高达10.67米,两侧观戏的厢房各宽5.6米。其形制分为上下两层,卷棚歇山顶,飞檐翘角。临水一面和东西两侧,设置低矮的围栏。戏台正中悬挂一块横匾,金底黑字,题额“普天同庆”。两柱镌刻一副对联:“日月星辰耀天地;生旦净末警人伦”。对联寓意演戏如做人,富含人生哲理。

这座别具一格的戏台,是一座精美的木刻“雕花台”。牌科、垫拱板、立柱、后屏等,无处不雕。牌科凤头微昂,戗角下双狮戏珠。莲花柱相映成趣。前台天棚正中,由银杏木饰物块组合成半球形穹窿藻井。这种俗称“鸡笼罩”的藻井,精致巧妙,华丽端庄,具有良好的聚声吸音效果。藻井下层为方井,四角以贴雕的手法雕刻四只金蝙蝠,托起圆井。圆井内由324块从大到小的银杏木“角蝉”,层层叠压组合成螺旋形波纹。圆井最上为盖板,称为“明镜”。整个藻井以红漆作底,贴金点缀。这种特殊的装饰方式,烘托和象征了天宇的崇高,暗合中国古代“天圆地方”的宇宙观。戏台的屏门(后屏)正中,以瓶、牡丹等吉祥物为边饰,镶嵌巨幅国画——唐代吴道子《八十七神仙卷》。屏门两侧各设置六扇木刻画屏门,绘以花木鸟雀,栩栩如生。戏台前额枋上,雕刻“双龙戏珠”和“凤穿牡丹”。垫栱板透雕“蝙蝠庆寿”和“花开富贵”。垂莲柱装饰“关张”二将雕花板。戏台内外梁枋,分别雕刻全本剧《牡丹亭》和《长生殿》。

戏台的底层,悬挂古色古香的宫灯。顶上雕刻凤凰、蝙蝠和牡丹等传统图案。四根楠木方柱间,镌刻“松竹梅”落地飞罩。厅内的轩梁上,雕刻“松鹤延年”、“喜鹊登梅”,以及昆剧《西厢记》等戏文故事。北墙设置雕花漏窗。漏窗上悬挂匾额“和合盛世”,两侧垂对联:“竹荫飞翠雨;花气结晴云”,均为著名书法家费新我所题。精美的雕花戏台,无疑是整座雕花楼的经典。

同里珍珠塔景区仿古戏台

明代脍炙人口的“珍珠塔”故事,在江南民间广泛流传至今。吴江同里古镇,就是故事的发源地。当年,陈御史府第内有一座古戏台。逢年过节或祭祖酬神时,主人一家就延请戏班前来唱戏,自娱自乐。如今,在陈御史府第内的遗址上,建起了规模恢宏的珍珠塔景区。景区内,恢复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戏台。

戏台临池而筑伸出水面,正面和两侧敞开,设置短栏杆,视野开阔。正脊为歇山式,塑鱼龙脊。檐脊上的四大金刚和蹲兽,以及山尖上的吉祥图案,体现出作品的非凡功力。檐下排列“一斗三升”式斗拱。中间悬挂匾额,形制为“蓝底金字围花边”,题为“承平豫泰”。承平,即天下太平。豫泰,出自《易经》,指用音乐来歌功颂德。斗拱下面的两支花篮柱之间,排列三方彩绘板和三方彩绘挂落。彩绘板的内容,为五代的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以及永乐宫的《八十一神仙图》等,人物形态逼真。彩绘挂落,中间镂雕“双狮戏珠”,两侧镂雕“凤穿牡丹”。

戏台中间的冰裂纹长窗和两侧的边门,将戏台一分为二,分成前台和后台。前台东西两侧的圆柱顶端,镶嵌“木雕垂狮”与“和合二仙”。这一“老古董”,系从安徽徽州老宅中收集而来。圆柱上悬挂一副对联:“盛世唱歈五韶奏;钧天雅乐八音诣”。戏台的音响效果设计,堪称别具一格。其一,戏台下面凌空架于水面,巧妙地利用声音的回声来产生共鸣。其二,天棚上中央的藻井,有利于吸音而产生“余音绕梁”的效果。鸡笼形的藻井,成螺旋形盘旋而上,造型优美。其彩绘木雕构件,组合成“百鸟朝凤”的图案。戏台两侧的长廊,供游客驻足看戏。长廊内,镶嵌十八幅历代戏文故事。内容有:木兰从军、文姬归汉、长恨歌、西厢记、嫦娥奔月、牛郎织女、西施浣纱等。

枫桥景区仿古戏台

2003年,在苏州著名的枫桥景区,利用古运河中的一个小岛,建起了一座“江枫洲公园”。挖掘文化底蕴,景区按照古戏台的格局和形制,在公园内辟建一座美轮美奂的仿古戏台,名“吴门古韵戏台”。戏台正对江村桥,隔河与寒山寺构成奇妙的对景。远远望去,戏台的黛瓦屋顶,由多个高低不一的屋檐,组合成歇山顶。各层屋檐错落有致,左右对称,共有12条弧度优雅、翘角有致的飞檐。正脊为高规格的龙吻脊,飞檐上塑有花木、灵兽等动植物造型。如此奇特的结构和形制,实属罕见,凸现出“香山帮建筑”的博大精深。

戏台的台基,高达1.5米。台基用长方形花岗岩块石砌筑,束腰线条流畅。台基立面上雕刻精美的莲花图形,构成一座别出心裁的“莲台”。戏台正面上方高悬一匾,为黑底金字镶花边的横匾,题额“吴门古韵”。源远流长的吴歈,点出了景区民俗文化的主题。戏台两侧圆柱上,悬挂一副黑底金字的抱柱联,由姑苏著名书画家崔护所书。上联曰:“先生真会我情挹水上春秋,尚留弦外音耳边天籁”;下联曰:“此地适如人意访江南古韵,恰有诗中桥隔岸钟声”。

沿两侧花岗石护栏台阶拾级而上,可至金砖铺地的戏台。戏台呈十字形结构,两侧为耳房。戏台顶部高悬各式宫灯,富丽堂皇。镶嵌玻璃的门窗,雕饰成花窗花门。天棚中央的藻井,外形呈方形,内心为圆形,塑团龙捧珠造型。围绕内圆,排列八块梯形雕板,镌刻展翅的凤凰。整个图案造型,寓意“龙凤呈祥”。其特殊的外方内圆结构,又象征着“天地合一”。而八块相拼的雕花板,既寓意我国源远流长的八卦文化,又象征着欢迎八方来宾。

戏台中间的背景板,是一块巨大的落地木构屏风,雕刻精美。屏风正面,镌刻吴门书画家谢孝思的《梅花图》。背面镌刻昆曲演唱的常识和标准。

每逢双休天和节假日,吴门古韵戏台前就挤满了游客。一些专业和业余文艺团体,纷纷前来献艺。评弹《枫桥夜泊》、《苏州好风光》,是常演不衰的经典。悠悠戏台,演绎出枫桥景区永恒的民俗风情主题。

消失的留园古戏台

苏州古典园林留园内,曾经有一座精美的戏台,额“东山丝竹”。园主盛康,借用东晋谢安闲居会稽东山、家有戏班驰名一时之事,为戏台取名“东山丝竹”。“丝竹”,指二胡、笛子之类的乐器。戏台为罕见的双层三檐形制。戏台两侧立柱上,原来悬挂一副对联,系清代国学大师俞樾所撰。上联曰:“一部廿四史,谱成今古传奇;英雄事业,儿女情怀,都付与红牙檀板。”下联曰:“百年三万场,乐此春秋佳日;酒座簪缨,歌筵丝竹,问何如绿野平泉?”

留园戏台还是苏州最早试用电灯照明的戏台。上世纪三十年代初,戏台对照明设备升级换代。传统的“点洋油”桅灯,被先进的电灯取代。换灯那天晚上,许多人前来“轧闹猛”看“西洋镜”,戏台前挤得水泄不通。就在白炽灯泡点亮的刹那间,人群中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。可惜,民国二十六年(1937年),日军侵占苏州,精美的戏台被付之一炬。如今,留园内残存的“东山丝竹”砖额,留下了日军破坏留园的罪证。

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