苏工玉雕

2015-08-31 14:24 阅读:129

明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言:良玉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吴郡。可见苏工之妙,已是有着悠长的历史了。​

说起苏工,必然会想到苏州吧。会想起爱恨纠结的西施,风流落拓的唐伯虎;会想起藤蔓轻垂的古城墙,精雅到心碎的拙政园;会想起身着曼妙旗袍的清秀女子;会想起甜的发腻的吴侬软语。​这个城市,小桥流水,桃花浓艳,耳边评弹隐隐不绝,空气里荡漾着茶香墨韵。​这里,每个人的使命似乎就是把日子过得更闲适一些,更精致一些。​

似乎注定这里就是殿堂级艺术品的诞生地。苏工玉雕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,不仅有着辉煌的历史,经过沉淀,在当代也拥有无可比拟的地位。​

苏工的精髓在于“雅、细、灵”3个字。构图简约含蓄,意境深远,题材多以明清仿古,风雅高洁。​技法讲求细腻流畅,线条轻柔似水,但水中融化着浓浓的文人情结和审美情趣。​艺术细胞丰富的人透过一件作品,常常能感受到作者或坚忍或洒脱的个性,以及运刀时的快乐或沉重。​

如今的苏州玉雕市场活跃的苏工工作室依然数不胜数,虽然近些年行市并不太好,但是从业人员依然众多。目前精英的一批大多是60,70一代,而许多名家都是来自苏工的“黄埔军校”-----苏州玉雕厂。90年代的经济体制改革洪流中,他们自己成立或是合作成立了最早的自由工作室。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力,以及生活阅历的丰富,他们的作品已入化境,显露大师风范。即便现在玉市并不景气,但是他们的作品依然是一件难求。蒋先生、杨先生、葛先生等10位左右大师的作品在艺术性、思想性上都代表了当代苏工的最高水准。​

然而,对于更为多数的技艺精湛,名气却不大的艺术家来说,确实面临着发展的挑战。一方面面对不景气的市场,如何突围是他们在不断思考的问题;另一方面,渗入骨髓,曾经让他们骄傲的传统,却同时也在拖累着创新,怎样走出前人的“影子”?怎样汲取新鲜的营养?他们探索的脚步没有停止过。​于是我们看到了除古典题材以外的更多的尝试性的题材,甚至我们还看到了新的雕刻载体的大量运用。苏工玉雕已不仅是雕玉。

​苏工南红,苏工蜜蜡,带着古典传统的体香,精彩的呈现在我们眼前。​对原石挑选的严苛,对技法刻画的完美追求,几近于强迫症。​虽然相对于市场上许多粗制滥造的雕件来说,苏工过于阳春白雪,虽然人人垂涎,却满足不了大多数人低价的需求。但是越来越多的 收藏家,时尚人士,知识分子,已为之倾倒,成为了购买的主流阶层。​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,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,苏工雕件必定会得到更多的拥趸。

 

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