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2017-04-17 10:47 阅读:113

现在的核雕作品市场上,“包衣系列”已经十分流行了,除了“包衣弥勒”,还有“包衣观音”、“包衣罗汉”等都有很多人喜欢,也有很多雕刻师在雕刻。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很少人知道,在十几年前,所谓的“包衣”类核雕根本就不存在!

从“无中生有”到“家喻户晓”,这中间不仅是一类核雕作品的诞生,更是核雕行业蓬勃发展的象征,它还涉及到一些特别人物的特别故事,这是友核君特别想拿它“说事”的原因所在。

核雕属于微雕,微雕又是相对于大型雕塑、雕刻(如泥塑、石窟)而言的。如果说大型雕塑是一种做“加法”的艺术形式,那么核雕这类微雕就是一种做“减法”的艺术。

作为一种用刻刀在果核上的“减法”操作,前人所有的核雕都毫无疑问地把果核的皮全部削掉——认为核皮是多余的,这是大家的共识,不然如果带着核皮,色泽、手感如何达到协调统一呢?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创新就是打破常规,将合理的变得不合理,或者也是将不合理变得合理。

对于核皮来说,它为什么就该被去掉呢?如果它不去掉能起什么作用呢?亦或者如果它有生命,它会有什么“生命力”呢?

且不说问这些问题是否必要,光说能这样问问题的人,他就有着一颗不同寻常的心灵。这就不得不提到首创将核皮留在作品上起“鬼斧神工”之效的当代核雕大师周义清了。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周义清在首创“包衣弥勒”的时候,已经在灵山潜心修佛。起先是因为有感于佛法的浩瀚之力,所以在核雕行业遇冷的时候,依然执着用希望用小小的核雕传承佛法的心愿。或许这个动机就已经决定了他不单单是一个普通的雕刻师。

既然是以弘法布道的目的来雕刻核雕,那么领悟佛法、践行佛法就是雕刻师最主要的“功夫”所在,这是远远超过雕刻手艺的。

周义清在灵山潜心观摩佛像的时候,也在不断地要求自己,把佛像的神韵更好地在核雕上表达出来;不仅如此,根据周义清对佛法的领悟,万物有灵,万物都有它最合适的存在方式——人是如此,橄榄核如此,那么核皮为什么就不能呢?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正是在这种近乎“执念”的思索下,周义清从内心深处首先断定了核皮一定有它可以发挥的“潜力”!

也近乎是得到了冥冥之中的启示,周义清发现前人的所有核雕作品,都极少刻意去表现各类佛像的一个标志性物件——袈裟或者任何披挂在佛像身上的衣物!

这就对了!如果说对于工艺大师来说,一个形象本来就存在核里面,只是需要人用刀把它“勾画”出来,那么核皮可不就是人物的“衣裳”吗?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一朝顿悟,一刀留情,一片喝彩,一生殊荣!“包衣弥勒”大受文玩家们喜爱,此后“包衣”类作品层出不穷,“周义清款”仿品更是“大行其道”!

不要认为把核皮留下了一部分,雕刻就变得更简单了,新的布局与比例设计是一种全新的尝试,看似简单却也花费了不少心力以达到神形兼备。

而即便已成名师的周义清,完全没有因为名利变动自己的“初心”,依然每天“一把刀,一颗核”地做着他的作品,琢磨着更符合禅意、更跟得上时代的雕刻工艺。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因为对于周义清来说,他在那么想,那么做的时候,只是完全地遵照内心对佛理的推究,完全想不到它会得到市场和同行的如此追捧。

如今,舟山核雕已经完全进入产业化,即便最红火的那几年已经过去,但市场依然很大,从核雕师到分销商,依然是一个好几亿的市场量级。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艺术与产业是两个放在一起天然别扭的两个词。因为真正好的艺术都是独特性的,与它的创造者融为一体,不可分割;而产业做的是大规模复制,满足大范围的市场需求,几乎千核一面。

但如果没有产业化,没有大量长期的“复制品”的制作和销售,让一些对核雕感兴趣或者直接看到利益的初级雕刻师得以容身,诞生艺术创新、开拓新市场的机会也就更小。

论周义清“包衣弥勒”在舟山核雕中的地位

今天以“包衣弥勒”和周义清老师的传奇故事来做一番美谈,也是因为友核君觉得咱们品玩核雕,品玩的是佛性意趣,而最美最有意思的禅趣就是核雕师和他的核雕作品,也是最值得品的,不是吗?

在核雕这个高低不均衡的“艺术产业”中,虽然我们可以抱有期待——也是一定程度的形势所迫,希望时不时都有一些“惊世骇俗”的创新,但每个核雕师和玩家如何取舍和定位自己,或许一如佛理所言,各人能找到各人合适的位置,也是极好的吧!

作者:和是缘  微信: kansuzuo

商品已成功加入购物车!